评课记录 - 01发表时间:2013-10-21 12:19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是我们每个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更是教学教研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所谓“同课异构”,即面对同一教材,不同教师进行不同设计构想,然后施教,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发言: 我参加了同课异构的课例研讨活动.执教的内容是:数据处理 首先,我要谈的是自己对这两节课的感想。王老师采用了传统的新授课模式,先解决实例的难点,再整体呈现对话。为了巧妙、有趣地学习操作过程中的实例,她采用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一做法,我比较赞赏。而李老师则通过整体呈现实例,让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中解决实例的学习。李老师的目的是想训练学生的探索和理解能力,这是值得学习的。但是一下子要求学生消化这么多问题,比较困难和乏味。建议李老师可以利用PPT呈现问题,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问题,使学生逐步吸收。其实李老师的课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她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巧妙地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地安排时间,教学环节紧凑,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他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形式多样。可是王老师对教学过程的处理未能做到环环紧扣,导致前松后紧。主要是因为王老师花太多时间在操作的教学上,要学生掌握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避免枯燥,建议王老师可以采用游戏、竞赛形式进行。因为整个教学环节前松后紧,所以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发展阶段,而且王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偏高,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去思考,难度实在太大。 其次,我要谈的是自己在这次研讨活动中的收获。通过这次研讨,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注重能力的渗透,使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信息枝术的持久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坚持下去。作为老师,应该有这种培养意识。 发言: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想法: 一、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任务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都应以围绕教学目标为主,而不能单纯的追求热闹和形式多样而偏离了教学目标。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应该首先在电子黑板上呈现目标,通过巧妙的安排,呈现出任务驱动的过程。 二、结合课文呈现新知 本课的操作多,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解决学生操作的难点,然后再呈现任务。那么前面所花费的时间会很长,呈现任务的时间就会变短。学生会很难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学习效果也会不理想。越早呈现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越有利,所以我认为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进行优化。王老师先在询问学生昨天做了什么事的对话中,巧妙地设计问题,呈现了部分的内容。接着迅速进入任务呈现部分,通过根据回答问题把剩下的操作全部呈现出来。这样既达到了呈现新知又达到了尽早呈现课文的目的。我认为是很好的方法。 三、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本课的设计当中,李老师有意识地渗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如,听数据处理中根据内容回答问题,是注重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此外,李老师把任务的最后一步作为提高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这节课整体而言,是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李老师在呈现任务的时候,考虑有所不周,只呈现了一次任务就让学生回答3个问题。这对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了,而且不能充分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课后,我思考了一下,可以分段呈现任务,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充分照顾到学困生。 这次的活动使我受益匪浅。通过课后中心教研组的老师评课和交流,使我有了进步。今后,我还要继续钻研教研,不断完善自己教学技能。 总结: 信息技术老师们一起听课评课。老师们积极参与、认真记录、细致点评。 两位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反复打磨,展现给大家的虽是同一课时但各具匠心的课例。王老师敢于取舍,把握重点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现场指导、转换角色的畅想等训练方式,整个过程教学有度,衔接自然。李老师则善用数据导入,总领全课,紧扣教学的中心。教者教态饱含激情,能够用语言营造出较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条理清晰,目标重难点明确。指导操作充分,能训练学生抓住重点理解任务的内容,同时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 课后,同组的两位教师就两节课展开精彩的现场点评,参与的老师们情真意切、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肯定两位上课老师的优点亮点的同时也对课堂缺失细节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活动在老师们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课+现场评课”这一模式也更能让老师们在相互的碰撞交流中调动了教师研究的兴趣,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评课记录 - 02
|